近日,安陆市人民法院赵棚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通过“人大代表 + 法庭”联动调解机制,在法与情的平衡中找到了最优解,为孩子的未来铺就了温暖的成长之路。
原告董某远嫁而来,与被告刘某结婚并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婚姻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两人感情破裂,最终选择了离婚。离婚后,小女儿一直跟随爷爷奶奶在本地生活。随着女儿渐渐长大,董某发现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太理想,且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董某提出变更抚养关系的请求,让小女儿跟随自己生活,以便更好地辅导学业、陪伴成长。但遭到刘某及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在这里长大,熟悉本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突然改变生活环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一触即发。
承办法官李世华分析案情后,认为简单的判决可能会让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基于此,法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熟悉社情民意的独特优势,邀请人大代表共同参与调解。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人大代表能够以更亲近的方式与孩子爷爷奶奶沟通。通过多次走访弹性,人大代表很快摸清了被告一家的心理顾虑。
在调解过程中,人大代表与法官各展所长、协同配合。人大代表以情动人,用亲切的乡音与当事人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理解,逐步化解对立情绪;法官则以专业的法律知识为支撑,一方面向双方释明抚养关系变更的法律后果,向原告详细说明维持生活环境稳定性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与被告及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理解原告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期望。
经过反复沟通、协商,双方终于放下成见,达成调解协议。这份协议既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利益,也兼顾了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加稳定、和谐的环境。
此次调解的成功,彰显了 “人大代表 + 法庭” 站庭联动的显著优势。人大代表来自基层,深知社情民意,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纠纷,并利用自身的群众基础和威望,有效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法庭则拥有专业的法律素养和丰富的调解经验,能够为纠纷解决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导和公正的裁决保障。两者联动,实现了情理与法理的有机融合,让纠纷化解更具温度和力度,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