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从“割发代首”看规则的恪守与变通

时间: 2013-10-25 17:58 点击量: 1195

   


   最近读到一篇短文,是挖苦循规蹈矩的德国人的: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都像是看到厕所的标志那样,自然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这个份上。

  面对大学生们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然而,中国是最懂得变通的民族,对规则的遵守并不像德国人那般“死心眼”,尤其是规则的制定者。 曹操的“割发代首”可谓变通文化的巅峰之作。

曹操为严肃军纪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比如战马踏坏了群众的庄稼即处以斩首。可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战马因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田中踏坏了几颗青苗。可监察官员一看是最高统帅的马踏坏了庄稼,又情有可原,当然不好定罪。众僚属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变通处理呢?比如“割发代首”。于是曹操顺坡下驴,同意作变通处理,自己用战刀割下一把头发,以示警戒。

 这样的“变通”,实际上破坏了法令的权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破坏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既然领导可以变通,“割发代首”逃避法令惩处,那些深谙变通之道的各级军官和士兵同样可以通过瞒报,贿赂等手段重罪轻罚,甚至逍遥法外,从而让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事实上,我们是一个善于变通的民族。《周易》中说:“变通者,趣时者也”,“变则通”。《周易》就是讲变易之道,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的老祖宗认识得非常清楚。如历史上的各种变法运动,对于富国图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可谓厥功至伟。

    然而,任何变通都有一个边界,或者说我们在变通规则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则。这是维系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本需要,否则,人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变通”规则,实际上就是践踏规则。正因如此,孟子才在他的《孟子·离娄上》里告诫世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尊重规则,遵纪守法。

 

   无数血的事实表明,不遵守规则、侥幸心理、利欲驱动之下的疯狂,我们的社会成本相当大一部分浪费在此。“毒奶粉”、“瘦肉精”、“楼脆脆”、“夺命校车”等大量的公共安全事故背后,往往是规则的被“变通”乃至漠视所结下的恶果。刚性的规则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转的基础,公众福祉之所依,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则大于道德。

   我们经常羡慕德国产品的一流质量,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却忽视了这些正是“死心眼”的德国人对规则近乎“刻板”地遵守的结果。一位中国“欧洲通”通过比较发现,同属欧洲大陆,无关无隘,遍行无阻,意大利假货遍地有,而在德国,据导游说是没有假货的。为什么呢?德国人不止自己讲规则,还监督别人讲规则,所以形成了讲规则的社会氛围。我想,这就是规则的胜利。

  当然,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当它本身的合理性逐步流失丧时,乃至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负阻力时,就要顺应社会发展作出相应调整。但这种修正并立法机关或领导人的随心所欲,更不是为了某个既得利益集团和个人的“选择性变通”,而必须通过立法机关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进行,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以该规则“不合时宜”为由随意变通,否则这个社会就会“无法无天”,人们的幸福与自由就难以保障。

  所以,当中国学生在对德国学生“刻板”而“不知变通”嘲笑之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离开对规则“死心眼”般恪守,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饭菜、放心的饮用水,安全的公交等拿什么来作保障?对规则的恪守就是对自由与幸福的守候,而随意变通规则,实际上是在打开罪恶的潘多拉盒子,释放人性的贪婪与罪恶,欺骗与狡诈,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公共福祉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