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一寸光阴,读一本好书。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学习型、书香型法院建设,不断营造崇尚学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安陆法院推出“书香法院”读书分享专栏,与大家共同交流读书感悟,激发思想活力,拓展知识视野,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知识与信仰的星火传递。
本期推荐人:行政庭 龚婷
我要和大家分享交流的书籍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大学时期辅导员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他说这本书讲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奋斗史,建议我们广大青年阅读学习。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之前,我对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认识完全是一片空白。带着好奇,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我想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通过了解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学习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为什么奋斗,该如何奋斗。
1969年的1月,一辆载满北京知青的火车向着延安方向开去,15岁的总书记来到了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本书以采访实录的文体形式,采访了29个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初读这本书,我对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有了三个深刻的印象:一是有追求、能吃苦;二是爱学习、重辩证;三是干实事,敢担当。
在书中,几乎每一位被受访的知青都讲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庭背景和他在当时政治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因为父亲习仲勋受到政治迫害的缘故,他成为了“黑帮子弟”,成为了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所以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是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他深深体会了最苦、最难的生活。曾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大队插队的王燕生在采访中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是啊,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的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再也不怕扁担磨”,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毒素产生了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只能挣到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拿到壮劳力的每天十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无论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拼命地干,不“撒尖儿”,不惜力,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不断地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懂得了什么叫实践,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同时他的理想抱负也紧紧地同人民群众相连。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他七年的知青岁月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对于每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的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恶劣困苦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何其艰难,尽显伟大。我不禁反思,自己已经从校园步入法院工作近两年了,我是否为自己扣好了法院工作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呢?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这一代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自己的岗位,像青年习近平一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多一些摔打磨练,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奋斗中创造无悔青春。
我们青年一代人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也是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全都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已经成为了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习总书记爱读书,一有书籍便爱不释手。我回忆起习主席讲过自己“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故事:在插队的时候,他听说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 30 里路借书,后来那名知青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在以考试交白卷为荣,不怕得零分的社会文化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放弃过读书思考,经常是几本书同时读,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注重辩证,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并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现在读书越来越片面化,越来越浅层次,所以我们应当克服浮躁之气,真正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深得老乡们的信任和拥戴。老乡们认为“近平做事一向稳妥、可靠”,全然是因为他为群众干实事,并且敢于担当。曾任廷川县文安驿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在采访中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是的,村里缺粮食,他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便带领大家打井,为了春天坝基稳固,他在数九寒冬第一个下渠挖冰打坝……只要是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他都办的轰轰烈烈,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沼气过秦岭”。当时四川省办沼气办的很成功,习近平有了办沼气的想法,村里很多老人不支持,认为延安环境恶劣,沼气不可能过秦岭,但青年习近平敢想、敢说,敢担当,沼液可以做肥料,沼气可以做饭点灯,陕北农村恰好就缺这样的好东西呀!只要对群众有益,那就办!说干就干,他带领团队立刻去四川考察学习。在四川,他不像其他团队一样仅仅是观摩,而是亲自下池看,认真学,学习什么样的环境该建造什么样的沼气池,回村后,他立刻在梁家河设立试点,不出所料,克服了种种困难,他成功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当时读到这里,我内心异常澎湃,习近平总书记当真是一个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攻坚克难的勇士!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也正是我们青年人敢干实干、迎难而上的时候。作为一名法院青年干警,我们要真正将责任扛在肩上,勇做司法事业的奋进者、奉献者!
合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看到了国家领袖埋头实干的奋斗史和酸甜苦辣并存的内心世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青年一代人成长,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在时代风起云涌的浪潮里,我辈青年,以理想为帆,不惧远航;我辈青年,以奋斗为桨,不惧风浪。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青年人的信仰,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青年的步伐。身为新时代的司法工作者,我们重任在身,当立鸿鹄之志,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我们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