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 书香法院

书香法院(八)| 于法雨中见法理
——再读《西窗法雨》有感

来源: 巡店法庭 龙凤玲 时间: 2025-07-25 09:58 点击量: 430

第一次翻开《西窗法雨》,是在大二的某个闲暇时刻,为了对法学思维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西窗法雨》,那时阅读只觉得故事简短有趣,道理似懂非懂,不似专业的法律著作般晦涩。如今初入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助理,新环境的一切既让我满怀憧憬,又令我感到一丝迷茫,抱着久别重逢的期待心情,我再度翻开了这本书,似乎出现了不一样的感受,让我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知,也为我未来的法官助理工作增添了光亮。

《西窗法雨》的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星老师,这是一本法学学术随笔汇集,由一个个短小精炼的故事组成,故事标题抓人眼球,如“苏格拉底的慎重”,“法律的缺陷与人的智慧”,“女人和男人一样”……这本书以亲切家常,幽默平和的手法谈论西方法律文化,对法律现象点拨评说,对照中国的法律现象进行分析。在这里,法律不是刻板冰冷的条纹堆积,它仿佛拥有生命,不断演变生长,却又耐心引领我漫步其中。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对法律精神深入浅出的阐释。通过苏格拉底受审、辛普森杀妻案等一个个鲜活案例,引导我主动去思考“法律的正义是什么”“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如何平衡”。在苏格拉底从容饮下毒酒拒绝越狱的故事里,认为法律就是法律,即使付诸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不是以“恶法非法”之名践踏法律、破坏秩序:在“秋后问斩”的故事里,古人讲刑罚时令与自然节律相融,在千年前的司法智慧里,深植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私了”现象的剖析,如同打开了一扇观察社会的窗户,法律既要严格维护秩序,也要留有容纳民间情理的缝隙。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带着人性的温度,承载着社会的期待,不断调和与平衡公平正义。

初入岗位整理案卷时,其中不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纠纷。农民工集体讨薪案件中,被告失联本可做缺席判决,承办法官坚持联系被告,极力促成调解,帮助农民工群体尽快拿到血汗钱。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当事人的人生,关乎他们对法律的信任,正如书中所言“法律的天平,需要以每个个体的信任为砝码。”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份案卷、每一次庭审准备。从证据的梳理到法律条文的适用,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托举。

同时,书中对法律与道德、习惯关系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法律规定与民间习俗、道德观念交织的情况,比如“高价彩礼返还”,“迁坟占地纠纷”等纠纷,单纯依靠法律条文可能无法彻底化解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在辅助法官办案时,既要坚守法律底线,又要充分考虑案件的社会背景和人情事理,运用调解等多元化手段,找到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此外,《西窗法雨》还让我对法律人的使命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那些关于法律人的信念与坚守,时刻提醒着我保持清醒。在工作中,诱惑与挑战如影随形,在学习教育持续深化、严查违规吃喝的高压态势下,我们作为法律工作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唯有始终绷紧廉洁自律之弦,才能筑牢法律防线。

《西窗法雨》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初入法律职场的心田,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书中的智慧为指引,不断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法律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司法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