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风华正茂时因病双腿瘫痪。地坛,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地祇的重要场所,如今是北京的一个公园,史铁生在瘫痪后常摇着轮椅去家附近的地坛排解苦闷,思索人生。这个地方与史铁生而言是独特的,不仅是他在遭受病痛后身体的容身之所,更是他在艰难岁月里使思想得到涅槃升华的地方,“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的人生感悟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人们在一帆风顺时,很难会停下脚步进行反思,往往只有在遭受挫折,十分痛苦的时候,才会愿意停下来去思考和沉淀。史铁生从苦难中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了一番深邃的思考,这些思考最终凝结成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
地坛:寂静的精神原乡
地坛是对精神原乡的隐喻,或许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里都有这样一座“地坛”,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我们可以去那里默坐呆想,理清纷乱的思绪,洞见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人生无常,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生命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完美、坎坷,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坚韧而永恒的“精神寄托”,在挫折来临时,能够坦然面对,排解胸中的苦闷悲伤,完成自我重构,而后以更坚韧的姿态重新出发。对于法院工作者来说,每天对面各种形形色色的案件,有烦躁疲惫,也有欣慰感动,我们都需要有这样一个寄托着法律人追求与信念的“灯塔”,在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能够照亮法治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坚守从业的初心与理想。也需要这样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能够在疲惫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喘口气,理清繁杂的思绪,澡雪而精神。
母爱:于无声处见惊雷
书中最让人触动的是第二章,全章行文清明如静水,所表达的诚挚感情却感人至深,有悔恨,有歉意,有遗憾,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当时的史铁生脾气不好,每次出门去地坛时,母亲总是心神不定,担心却不敢阻拦,只有一直在后面悄悄跟随,而后又默默离开。等到母亲去世后,史铁生才真正理解了这份无言的母爱。“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时候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多少子女的遗憾。母亲的爱如山海般深邃无声,随着光阴流转,史铁生才真正读懂其中深意,他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看到这段文字,我们每个人仿佛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父母。作为法院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也要能共情,除了案件本身,也要能够看到案件背后的人生百态。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还应该带有人性的理解与悲悯,毕竟我们办的每一个案子都是办的别人的人生。假使我们在调解时多一些耐心,在执行时多一份追问,在判决时能够将情理法进行交融,那么正义既有了锋芒,又有了温度,才能真正直抵人心。
另外,对待苦难和死亡,史铁生十分豁达,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正是因为苦难的存在,幸福才显得珍贵;正是因为残缺的真实,完整才具有意义。既然差别是永远要有的,苦难注定要存在,不妨坦然接受,积极面对,纵使身处暗处,也要向阳而生。法院工作经常会办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对于很多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我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不得不依法公正裁判,但是仅凭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挽救误入歧途的他们,更多地是要做好后续的帮教挽救工作,引导他们回归正途,重拾信心,向阳而生。
马未都在谈到史铁生的时候说:世事纷杂,充斥诱惑,而他三十年的作家生涯却一个十年比一个十年更为精彩。他未变,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他未变,因而凸显一个灵魂的价值。这个坚韧的灵魂正如荒芜中盛开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