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安法新“枫”景(十一)| “站庭联动”巧解“失联”离婚案

来源: 赵棚法庭 时间: 2025-03-13 08:45 点击量: 155

“这起离婚案的成功化解,是‘站庭联动’机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生动实践。”安陆市人民法院赵棚法庭法官李世华看着调解书上双方当事人的签名感慨道。今年来,赵棚法庭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家站、人大代表联络站”网格的优势,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人民法庭”双轮驱动,让司法服务更便捷、更贴近民生温度。

今年2月,李先生向安陆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书记员小喻在送达应诉材料时发现,被告王女士已与家人失联两年有余。拨打王女士电话始终关机,走访其户籍地发现房屋空置,询问社区居委会得知她自2022年外出便与亲朋好友断绝了往来。面对“人间蒸发”的被告,案件陷入僵局。

“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穷尽所有送达手段。”承办法官李世华立即启动“站庭联动”机制,向被告娘家乡镇人大代表通报案情。通过当地人大代表不懈努力、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被告的娘家亲人,联系上了被告王女士。为了不影响双方工作,法庭书记员小喻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开始了线上的调解工作。

“想要离婚?那你支付我20万元‘青春补偿费’,我们俩就好聚好散,否则我拒绝离婚!”

“你当钱是天上刮风刮来的吗?我凭什么给你二十万?我的青春不是青春?”

双方对峙,翻起旧账,各说其辞,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及时总结案件争议焦点,决定从王女士的娘家人处打开突破口。为此,承办法官邀请人大代表、村委委员一同参与了这次“拉家常”,法官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释明权利义务,人大代表、村委委员们以“娘家人”身份倾听王女士的“苦水”。在开导交流的过程中,耐心倾听他们的抱怨、不满和痛苦,引导他们释放内心积压已久的困扰。

经过三轮调解,在法理与情理的交织中,王女士逐渐打开心结。“李法官给我看了相似案例的判决书,我知道自己之前提的要求很不合理,我愿意退一步,给彼此一个体面的分开方式。”最终双方达成离婚协议,李先生自愿给予适当经济帮助,王女士也重新与家人取得联系,并在调解笔录上签了字,经济帮助款也如约打到王女士的账户。“感谢你们,这两年我像断了线的风筝,今天终于找回了脚踏实地的感觉了。”王某向案件承办人发来信息感谢。

“站庭联动不仅破解了案件‘送达难’,更搭建起法与情的连心桥。”下一步赵棚法庭将继续深化与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协作,总结经验并形成有效机制,以“专业审判+群众工作+N”的并行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实质性化解,让司法服务既有法度又有温度,真正实现“枫桥式”“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新格局。